11月29日,以“全息树人”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锦城一中的音乐厅和两个全息课堂研究室同时进行。

本次活动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的“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丰富课堂形态,激发课堂活力”的要求。活动中来自北京、上海的名校名师与锦城一中的老师同步献课,同时省市学科教学专家组织老师们进行了课堂讨论,共600多位教育同仁参加了本次研讨活动。
主会场:语文、音乐课及课堂研讨
音乐厅主会场为大家呈现了2节语文课和1节音乐课,之后是语文、音乐课堂研讨活动。

来自清华附中的王君老师首先为大家带来了名著聊读课——《向鲁滨逊学习阳光思维方式》。王君老师从阅读方法切入,选择了全书中最有张力的两个趣点和同学们展开探讨。在对比阅读、讨论分享、勾连现实中,同学们渐入佳境,从名著中读出了面对生活的积极思维方式。

随后王老师将同学们的探究结果上升到对事物的认知高度,提出认知公平提醒幸福法和认知幸福豁然开朗法,并将当下热点新闻“华为事件”引入课堂,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语文即生活的魅力。整节课,王君老师抓住名著《鲁滨逊漂流记》的“心灵悸动点”——鲁滨逊的阳光思维方式,带着学生们阅读经典,解读智慧。

这样的课堂,是融入了王老师自己生命体验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是富有时代气息和生活体验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不是终结式的课堂,而是可以继续探究、继续发现的课堂。

我校语文组付雪老师以《山水有清音,小中有乾坤》为题,进行了古代山水小品文的群文阅读教学。付老师选择了三篇不同时代的山水小品文,围绕“山水小品文是什么”与学生对话导入新课,由语言形式走入文字内部,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探寻古代山水小品文的基本特征和时代流变,发现山水小品文独特的文化价值,同时从中窥探时代风貌,关注当下山水与“我”的关系。

课堂立足文本,开展了不同层次地朗读、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审美鉴赏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高阶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了学生的生命发展质量。

我校音舞组杨帆老师以《筑梦“锦一”》为题,进行了GarageBand编曲创作。杨老师以编曲创作要点展开教学,通过聆听、示范、讲解、对比等途径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歌曲编曲创作中音色搭配、伴奏织体、和弦连接的方法。

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自由编创,并在课堂中用自编歌曲作伴奏现场演唱。课堂立足项目式学习,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把有难度的音乐编创课程生动呈现。

通过聆听、感受、分析、总结归纳,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学生根据不同的音乐审美进行个性化的创作。在呈现优秀作品的同时,还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音乐创作,使学生学会、乐学、分享,为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提供了很好的示例。

在课堂研讨环节,成都市语文教研员黎炳晨老师对两节语文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黎老师指出,两位老师通过对学习内容的关注,让课堂学习从获得走向获取,让问答式变为主题式、研究式。在文本的使用上,两位老师都做到了从孤立走向融合。在师生关系上,老师们开始尝试从问答走向对话,让学生的思维层级从记忆理解迈向综合分析。黎老师还就教学的起点和终点、文本的具体功能、对学生的有效指导等方面提出了几个供大家思考的问题。

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龚迅老师则认为,杨帆老师的音乐课非常生动,环节设置深入浅出,成果展示让人耳目一新。龚老师高度赞扬了我校学生的音乐接受能力,希望他们能够有更高更广的音乐理论、音乐创作的空间。龚老师还就学生基础、前置学习、其他音乐要素的表现等方面留下一些问题供大家思考。

分会场一:物理、数学课及课堂研讨
全息课堂研究室一分会场为大家呈现了2节物理课和1节数学课,之后是物理、数学课堂研讨活动。

来自上海兰生复旦中学的贲俊老师执教了课题为《温度 温标》的物理课。

贲老师以问题引入,以生促学,通过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层层递进,挖掘出了知识的丰富内涵,用简单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同学们在教师精心的活动设计中很好的完成了本堂课,意犹未尽。

我校方志勇老师执教了课题为《汽化》的物理课。

方老师别出心裁地进行了知识整合、重构,创造性地进行了蒸发实验的定量实验。

学生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又在与老师携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碰撞出了一个又一个思维的火花。

我校数学组李阳老师以《5G时代:手机资费去向何方?》为题,带领大家走进了函数视野下的“5G时代”。

课前,同学们积极地开展了探究学习:对已有4G套餐进行分析研究、设计未来适合不同人群的5G套餐等。

不少同学从实际问题中初步抽象出了一次函数模型,并利用几何画板等工具作出了对应的函数图象,直观清晰地展现了不同套餐的优劣。

课上,李老师通过适时的引导、补充、和追问,指导四人小组进行合作与交流:手机资费函数模型中的如何控制变量?如何运用模型思想比较已有套餐?如何选择乃至于设计一款合理的5G套餐?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每一位同学都全情投入,在讨论中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观点新颖,设计合理。

课堂研讨环节,成都市物理教研员郑其武老师对两节物理课给予了高度评价。郑老师指出,贲老师的课重视学生的体验,问题设置恰到好处,整节课都体现了物理方法的渗透,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都得到充分的成长。“锦一”的物理课堂重视知识的整合和重构,重视学生物理思维的引导和渗透,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郑老师也对我校物理课堂教学改革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成都市数学教研员黄祥勇老师则认为,本堂课课题难度对师生都是巨大挑战,数学组李阳老师给孩子们以充分的尊重,让他们能在足够的思考与探究中自主归纳总结出用模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步骤,完美诠释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模式与教学设计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具有极强的开放性与实践意义,是一堂难得的、具有“锦一”特色的数学综合实践课。
分会场二:英语、历史课及课堂研讨
全息课堂研究室二分会场为大家呈现了2节英语课和1节历史课,之后是英语、历史课堂研讨活动。
来自上海延安初级中学的徐晔玮老师为全体与会老师带来了主题为《numbers》的阅读课。

学生在徐老师的循循善诱下逐层解码文本,分享自己的观点,最后由学生自行梳理和绘制出文本的mind map并以小组全员参与的方式进行班级分享。

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中被全部点燃,徐老师带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成功实现了“read the lines, read between the lines, read beyond the lines”三个阅读层次的跨越。

我校外语组袁梦宇老师的阅读课《EIM1 Unit7 Teen talk》,具有“代入感”的引入激发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在议论文文本解读过程中,袁老师整合了课内外多种媒体资源,带领学生认知文章主题teen talk、分析语篇结构等,将课堂层层推进。

全班关于teen talk利弊的辩论把课堂推向高潮,而课堂结尾部分学生对teen talk的幽默演绎则内化和升华了对主题意义的理解。本节课,学生经历了“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个维度逐级提升的阅读过程,学科核心素养得以高效培养。

我校历史组葛赛老师执教了《正面战场的抗战》一课。

葛老师以“向死而生”为魂,大胆地整合了教学内容,运用丰富的文献、历史图片、历史纪录片等史料,再现了民族危亡之际,国民党正面战场广大爱国官兵浴血奋战的抗战精神。

本堂课体现了“锦一”聚焦课程整合的教学理念,凸显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充分发挥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课堂研讨环节,四川师范大学的郑鸿颖教授对两节课英语课进行了点评:两位教师对文本内容的解读深刻透彻,对文本结构框架的梳理清晰明了,并在英语学科素养的背景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并把语言学习和核心素养的其他方面进行了有机融合。

四川师范大学陈辉教授则指出,“锦一”的历史课凸显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善于抓住了四川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授课内容紧扣教材核心主干知识,很好地落实了学习的目标。

3个会场、9节展示课、6位专家点评,多学科、高质量的展示课精彩纷呈,高位的专家引领让大家收获满满,此次研讨会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课堂整体转型的出路在课堂的再创造,需要教师全面把握时代的特征,精心制定学习目标,大胆整合学习内容,组织好富有实效的学科活动和促进思维走向深入的课堂评价。锦城一中的全体老师会积累课堂转型中无穷无尽的教育智慧,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中与学生一起成长!